北京时间4月13日凌晨结束的OPEC+紧急视频会议上,与会各国最终达成减产协议,首阶段将于今年五六月份每日减产原油970万桶,这也是OPEC+机制成立以来达成的最大规模减产协议。然而,4月14日,INE原油主力合约SC2006以280.8元/桶收盘,跌幅为4.59%;WTI 5月原油期货跌幅10.26%,报20.11美元/桶;布伦特6月原油期货跌幅6.47%,报29.60美元/桶。虽然减产幅度相当大,但油价依然未有预期的涨幅,新冠疫情引发的需求危机并不是减产所能挽救的。
谈崩两次协议终达成
继3月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国沙特大幅下调原油价格,并表示要提高产量之后,油价暴跌,盘中甚至跌破20美元/桶,继而引发了产业链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可以说,在此刻达成减产协议虽是众望所归,却也是各国痛下决心之后的无奈举措。一些产油国已习惯了长期以来以石油为支柱型产业的经济模式,在油价本已处于低位的情况下,再限制产油量,原油销售收入将进一步削减,不得不收紧钱袋子。这也是减产谈判变得如此艰难的原因之一。
在3月OPEC+谈崩之后,沙特和俄罗斯先后放话增产石油,国际油价一度坠入冰点,逼近20美元/桶。随后,特朗普在沙特和俄罗斯两国之间进行斡旋,4月9日OPEC+再次召开紧急会议,又因墨西哥抵制而无果而终。两次谈崩之后,4月13日减产协议终达成。
值得注意的是,5月沙特原油出口官价(Official Selling Price,OSP)延迟至4月13日晚间发布,本月OSP定价中,沙特大幅下调了对亚洲的出口官价,说明市场份额对其依然极其重要,尽管在刚刚结束的减产会议上沙特同意大幅削减产量,但对于沙特而言,是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OPEC市场话语权减弱
其实在2019年,由于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全球石油需求增量自2011年以来首次降至100万桶/日之下,布伦特原油均价比2018年下滑了10.5%,世界石油市场就已经处于供大于求的压力之下。
美国等非OPEC国家供应保持快速增长,OPEC市场话语权减弱。从2010 年以来,沙特原油产量的市场份额从13.5%下降至11.5%左右,俄罗斯的市场份额基本稳定在11.5%,美国原油市场份额从6%快速上涨至12.5%。2019年,OPEC石油产量同比下降195万桶/日,而非OPEC产量同比增长190万桶/日,OPEC“减产”赶不上非OPEC“增产”。美国成为石油净出口国正在引发石油贸易格局的深刻变革。
库存高企,原油买方市场来临?
截至北京时间4月14日上午9点,中国以外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176万例,美国超60万例。新冠疫情为全球经济带来重创,进而加剧了国际石油市场的供过于求。据财联社消息称,石油贸易商利用海上油轮已储存多达8000万桶石油,他们还在寻找更多的油轮,因全球石油库存过剩,陆上石油储存地点将很快被用尽。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4月8日的数据显示,美国原油库存增加了1520万桶,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周涨幅,而炼油厂开工率进一步下降6.7个百分点至75.6%,这是自2008年以来的最低利用率。尽管炼油活动大幅减少,美国汽油库存仍增加了1050万桶/日,一周内汽油需求下降了160万桶/日,仅为507万桶/日,这是自19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
原油是否已进入买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