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对于石化行业来说,也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回望2021年,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给行业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国内外石化市场变幻莫测,系列新政出台……这一年,石化行业究竟发生了哪些大事?哪些新闻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对行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年终岁尾,本刊编辑部特综合梳理了年度石化行业较为重要的十大事件,和读者共同回顾2021年的那些精彩瞬间。
1.化肥加工贸易再次解禁
根据商务部、海关总署2020年第67号公告,2021年1月1日起,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化肥必须向海关提交《自动进口许可证》。
化肥加工贸易“解禁”之后,为中国化肥行业利用淡季闲置产能、提高运行效率,更好地参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政策支持。
此次化肥加工贸易“解禁”是2007年商务部、海关总署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以及将34种海关编码的化肥货物出口列为禁止类后,时隔13年再次放开。
2.“十四五”发展指南和原材料规划发布
1月15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采用线上方式发布《石油和化学工业“十四五”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明确了“十四五”期间行业的七项主要任务,包括增强油气保障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提升产业创新自主自强能力,深入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提升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水平,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企业集团和石化园区,构建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12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近日编制出台的《“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有关情况。《规划》明确,为推进“双碳”目标,将实施低碳制造试点工程,通过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强化管理等手段,推进原材料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将重点开展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二是积极实施节能低碳行动;三是推广超低排放和清洁生产;四是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3.两化合并
3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化工”)实施联合重组,新设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化”),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整体划入中国中化。
重组完成后,中国中化业务范围覆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基础化工、环境科学、橡胶轮胎、机械装备、城市运营、产业金融等八大领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化工企业,在全球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生产基地和研发设施,以及完善的营销网络体系,拥有扬农化工、安道麦、安迪苏、中化国际、鲁西化工、昊华科技、埃肯、倍耐力、中国金茂等16家境内外上市公司。
4.“十四五”能源进口税收新政出台
为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支持天然气进口利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于4月12日联合印发《关于“十四五”期间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利用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2021年1月1日—2025年12月31日期间有关能源资源的进口税收政策。
《通知》明确,对在我国陆上特定地区进行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作业的项目、在我国海洋进行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作业和海上油气管道应急救援的项目、在我国境内进行煤层气勘探开发作业的项目,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求的并直接用于勘探开发作业或应急救援的设备(包括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资料)、仪器、零附件、专用工具,免征有关进口税收。对符合规定的进口天然气,按一定比例返还进口环节增值税。
5.严控“两高”项目建设
5月31 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提出要严把新建、改建、扩建高耗能、高排放(以下简称“两高”)项目的环境准入关,在“两高”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率先开展碳排放影响评价试点;严格“两高”项目及生产工艺的生态环境准入要求,推进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现代煤化工示范区、石化产业基地等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不断完善规划实施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必要时推动规划优化调整。
8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例行新闻发布会明确指出“对所辖能耗强度不降反升的地市州,今年暂停国家规划布局的重大项目以外的‘两高’项目节能审查”。根据《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可以看出,青海、宁夏、广西、广东、福建、新疆、云南、陕西、江苏9地上半年的能耗强度同比不降反升。此外,还有浙江、河南、甘肃、四川、安徽、贵州、山西、黑龙江、辽宁、江西10个省份的能耗强度降低率未达到进度要求,全国节能形势十分严峻。
6.《中国—东盟石油和化工行业投资环境蓝皮书(2021年)》发布
9月9日,中国—东盟石油和化工国际合作论坛组委会正式发布了由化信智库组织撰写的《中国—东盟石油和化工行业投资环境蓝皮书(2021年)》,内容聚焦于中国—东盟石油与化工行业的投资机遇与风险研究,分析RCEP签署对东盟、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投资的影响,旨在助力中国与东盟国家石油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并为投资者本土化经营提供决策建议与智力支持。
7.两部委联合印发《“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
9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部署了“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三大主要任务:
一是积极推动塑料生产和使用源头减量,包括积极推行塑料制品绿色设计、持续推进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减量、科学稳妥推广塑料替代产品。
二是加快推进塑料废弃物规范回收利用和处置,包括加强塑料废弃物规范回收和清运、建立完善农村塑料废弃物收运处置体系、加大塑料废弃物再生利用、提升塑料垃圾无害化处置水平。
三是大力开展重点区域塑料垃圾清理整治,包括加强江河湖海塑料垃圾清理整治、深化旅游景区塑料垃圾清理整治、深入开展农村塑料垃圾清理整治。
8. 34个石化类项目获国家科技奖
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其中,34个石化类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中国科学院包信和团队的《纳米限域催化》项目和复旦大学赵东元团队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项目获得了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9.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12月8—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其中,原料用能是指在能源使用过程中主要利用其原料属性的这部分能源,即石油、煤炭、天然气、电等能源不作为燃料和动力使用,而作为生产其他产品的原料、材料使用。
10. 石化产品价格大幅波动
石化产品的价格自2020年11月份开始走高,2021年一季度出现大幅上涨,其中既有市场回暖因素,也有美国南方极寒天气造成多套石化装置停产的原因,还有人为和货币宽松的影响。纵观全年来看,2021年受原油大幅波动、能耗双控、疫情反复和市场供需矛盾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国内基础化学品市场波动较大,部分产品(如苯乙烯、环氧树脂、顺酐、PBT、顺酐)价格呈现“过山车”的态势,一些大宗原料(如丙烯、BDO、EVA、LDPE)的价格更是刷新了近年来最高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