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我国正构建多元化新能源供应体系
2022年5期 发行日期:2022-03-02
作者:■卓创资讯 赵渤文

  能源转型是全球的大趋势,其意义不仅是对低碳的追求,更包含对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高水平的人类发展阶段的追求。我国作为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自然要争当能源转型浪潮中的“弄潮儿”。能源转型,意味着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和新能源的登场,我国将坚持“四个革命一个合作”,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构建可持续发展能源体系。

目标清晰且意义重大:“双碳”目标引导新能源体系构建

  “双碳”目标的宣布,意味着我国将更加坚定地走高质量发展、低碳发展的道路。能源活动是我国碳排放的最大来源,约占总碳排放的85%;而我国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的占比也约为85%。据此来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首要任务,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改变当前的能源结构,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对此,我国制定了清晰的目标:

  第一,2021年4月2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提到,“2021年主要目标:煤炭消费比重下降到56%以下。新增电能替代电量2000亿千瓦时左右,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28%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力争达到11亿千瓦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保持较高水平,跨区输电通道平均利用小时数提升至4100小时左右。”

  第二,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表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

  第三,2022年2月11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到,“到2030年形成非化石能源既基本满足能源需求增量又规模化替代化石能源存量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

  可持续发展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是能源安全。我国的化石能源资源禀赋呈现“富煤贫油少气”的格局,在油气时代可谓是受尽了卡脖子——原油和天然气进口依存度分别高达72%和45%。重要的能源来源在外,对于我国能源安全而言犹如一把高悬达摩克里斯之剑,虽然有着丰富的储备以及完善的外部供应系统,但终究摆脱不了“受制于人”的促狭。因此,构建以新能源为核心的新型能源体系意义重大。

风光配套储输,氢能同步跟进,传统能源兜底,打造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

  2020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再次强调“四个革命,一个合作”为我国新时期的能源安全战略。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一风光电为核心,配套储能和建设输电系统;另一方面,发展氢能作为重要的能源体系补充;第三方面,充分发挥煤炭等传统能源的兜底作用,最终实现调整能源供应结构,打造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

  首先,风电和光伏是公认的新能源主力,将承担未来能源供应的主要任务。但同时,风电光伏的不持续、不稳定是天然弊端,必须要依靠其他手段解决。因此,我国一方面大规模上马风光电装机,实行集中式供电和分布式供电并行的方式加大风光电装机量,提高能源供应总量,目标“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另一方面,通过“风光配储”的方式,实现“风光储一体化”;同时,由于我国风光资源分布并不均匀,风光资源禀赋较好的地区不一定是消费集中地区,我国也在建设跨区域长距离输电设备建设,实现如西电东送、跨区域调电等资源调配工程。

  经过多年的研发和建设,风电和光伏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名片之一,发电成本不断下降,已经进入平价时代。氢能是全球能源转型的主角之一,也是我国多元化能源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氢具有能量密度高、能量转化效率高、零碳排放三大优势,是绝对优质的能源选择。业内专家认为,“到2050年氢能在我国能源体系占比中将提升至10%,产业规模将达到10万亿元以上”。但氢能也同样存在制氢原料及工艺选择(只有绿氢才是严格意义的零碳能源,灰氢和蓝氢经济效益和碳排放都不理想)、储氢、运氢、用氢等难点。因此,当完成风光电大规模上马,可再生电力制氢成熟之后,我国可持续能源体系中必将有氢能的一席之地。

  同时,传统能源将继续发挥兜底作用。“大象转身需要有大房间”,我国当前以化石能源作为绝对主力的能源结构(化石能源消费占比85%)想要完成能源转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在能源转型期间,在新能源体系建设完善、完美“接棒”之前,传统能源尤其是煤炭仍将发挥重要的兜底作用。即便完成了能源转型,传统能源也不会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将由燃料转向原料,为我国的工业生产继续贡献力量。

  因此,未来我国能源体系将形成“以风光电为核心、氢能作为重要储能手段和补充,同时有传统能源兜底”的可持续发展能源体系。

金融手段加持,助力新能源体系建设

  未来,全球完成能源转型后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大能源时代”。所有能源将有统一衡量标准,如挂钩热值,同时考虑碳排放,最终得到一个公平、公正的价格,将所有的能源“系在一起”。而在推进能源转型,推进所有能源向着这个目标行进的过程中,金融将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是对新能源建设的金融支持。2021年11月5日,工信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印发《关于加强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将“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通过“金融机构向重点领域发放碳减排贷款后,可向人民银行申请资金支持。人民银行按贷款本金的60%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的方式,支持“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生物质能源利用、抽水蓄能、氢能利用、地热能利用、海洋能利用、热泵、高效储能(包括电化学储能)、智能电网、大型风电光伏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户用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跨地区清洁电力输送系统、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等”清洁能源领域的发展。

  另一方面,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及由碳排放权交易衍生的碳排放权期货/期权、CCER交易等也将为能源市场带来新的活力和空间。在推动企业减碳的同时,供给新能源企业新的发展动力,以及各企业新的融资手段,帮助其完成减碳降碳和转型升级。

  现代能源与金融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从石油美元体系,到页岩革命,每一次能源大变动背后都少不了金融的推手。如果说技术进步是能源革命的根本驱动力,那么金融就是重要的辅助推动力。因此,在我国可持续发展能源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新的能源与金融也必将完美结合,共同推动能源体系的不断完善。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