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减少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石化产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传统石化生产模式依赖大量化石能源,不仅带来了资源的快速消耗,还使得碳排放居高不下,对全球气候造成了巨大影响。在此背景下,创新能源技术如同一束曙光,照亮了石化产业低碳发展的前行道路。
在全球全力推动石化产业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中国,这位能源领域的“超级玩家”,正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朝着“双碳”目标奋勇前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变革征途上,沙特阿美,这位闪耀全球的能源巨头,宛如一位实力超群的“超级外援”,凭借其深厚的资源底蕴、领先的技术法宝和丰富的实战经验,深度融入中国石化产业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宏大篇章,携手共进,共赴绿色未来。
近日,复旦大学联合沙特阿美正式发表《“双碳”背景下的中国石化产业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探讨沙特阿美如何助力中国石化产业低碳高质量发展。白皮书主要围绕“实现低碳高质量发展,中国石化产业需面临的诸多挑战和机遇”“沙特阿美如何凭借其上游较低的碳强度(包括原油和稳定原料供应)助力提升中国石油化工产品的竞争力” 等方面,进行全面剖析。
低碳,危还是机?
对于中国而言,“双碳”目标不仅是环保的迫切需求,更是一场关于提升全球竞争力的战略决策。实现“双碳”目标对建立绿色发展现代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双碳”行动兼具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政治意义。目前,中国正在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的使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以减少碳排放量,促进“双碳”目标的达成。
这几年,我国石化产业低碳转型的成绩单堪称亮眼,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绿色画卷正在徐徐展开。2013—2023年,我国煤炭消费比重从67.4%下降到55.3%,累计下降12.1个百分点,就像一位渐渐退居幕后的“老将”;而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核电及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10.2%提高到17.9%,累计提高7.7个百分点,成为能源舞台上冉冉升起的“新星”。仅2023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就超过全球的一半,累计装机规模占全球比重接近40%。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赛道上,中国正一马当先,也为石化产业低碳转型提供了良好的能源环境基础。
白皮书指出,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不足16%,以化石能源为主的格局具有较大发展惯性,存在较为严重的“碳锁定”效应和路径依赖,能源转型难以一蹴而就,势必需要循序渐进的变革过程。在2021年9月的顶层设计中,基于“富煤贫油少气”的自然禀赋和能源结构,中国将重点放在了生态友好生产方式的发展,而非淘汰煤炭产业。
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也是碳排主要产业,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石化产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15%左右,作为源头产业,产品种类多、关联覆盖广,具有明显的“榕树效应”,关乎国家的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石化和化工行业碳排放总量约为13.78亿吨,占同期我国碳排总量约13%。2022年,我国石化化工行业碳排放量14亿吨,约占工业碳排放量的18%、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2%。因此,加快推动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对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但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石化产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顶梁柱” 之一,同时也是碳排放的“重灾区”。石化产业规模大、产业链条长,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强度偏高,客观上造成低碳转型难度较大。我国炼油产能利用率为73%,合成氨产能利用率为75%,烧碱产能利用率不足83%,低于国际先进水平。产品结构仍以中低端、大宗基础品种为主,中高端化学品、化工新材料供应量增长缓慢,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
同时,石化产业中原料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降碳减排难度较大。新能源利用规模尚小,大功率电气化技术及装备不够成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废旧化工材料回收利用体系亟待建立。我国废旧化工材料尤其是废旧塑料的回收率仅在30%左右,相关材料的循环利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低碳“标兵”,给碳足迹做减法
沙特阿美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公司和世界第六大石油炼制商。面对全球能源格局的巨变,沙特阿美并未固步自封,而是积极拥抱变革,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战略,致力于成为能源转型的引领者。
沙特阿美深知能源转型并非一蹴而就,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共存。白皮书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石油的消费量不断增长,在2023年达到1.017亿桶/日的新高,2024年需求进一步增长至1.03亿桶/日。无论是作为燃料还是化工原材料,石油的地位不言而喻。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2023年原油进口量高达5.6亿吨。
在全球十大产油国的“碳强度排行榜”上,沙特阿美的原油碳强度(CI)值最低,就像一位身材轻盈的“低碳标兵”,这无疑是其在助力中国能源低碳转型过程中的一大“秘密武器”。随着国际社会对碳排放的关注度日益“爆表”,特别是欧盟出台的碳关税政策,产品的碳足迹就像一个“隐形标签”,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据毕马威、沙特阿美、《自然通讯》、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等四家机构的独立报告得出的数据显示,作为全球最主要的产油国,沙特拥有丰富的石油储量,是世界第二大产油国,占全球石油供应量的10%,其原油产品CI值是十大产油国中最低的,比全球均值低50%~70%。沙特阿美采取多种举措以降低其原油碳强度。将原油制化学品的转化率提升到70%,是沙特阿美的原油转化学品战略及原油直接制化学品(COTC)技术的目标之一。以沙特阿美的原油作为中国制造商品的原料,意味着我们离实现“双碳”目标更近了一步。若我国进口原油碳强度都能降至与沙特阿美相当的水平,预计每年将减少1.25亿吨碳排放,按照当前碳交易市场价格估算,可减免碳交易额高达25亿元。这不仅像给我国石化企业的出口成本做了一次“大瘦身”,还如同给产品插上了翅膀,提升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使我国石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中更具优势,助力我国石化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开疆拓土、提升份额。
科技赋能,技术革新按下加速键
科技创新是石化产业低碳转型的关键驱动力。沙特阿美每年投入巨资用于研发,致力于开发突破性技术,推动石化产业向更清洁、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1. COTC技术:重塑石化产业碳格局:
沙特阿美研发的COTC技术,堪称石化领域的一项“神奇魔法”。传统的炼油过程就像一场繁琐复杂的“工业马拉松”,通常伴随着复杂的工艺流程和较高的碳排放;而COTC技术则另辟蹊径,就像找到了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能够直接将原油转化为化学品。这一突破性的技术革新,极大地简化了生产流程,避免了传统炼油过程中因多次加工环节而产生的大量碳排放。同时,该技术还像一味神奇的“催化剂”,显著提高了原料转化率,使得原油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更充分地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时,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目前,沙特阿美正积极与我国部分大型石化企业“促膝长谈”,探讨COTC技术的合作应用,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实现技术落地,为我国石化产业的低碳转型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就像给我国石化产业的低碳发展装上了强劲的助推器。
据了解,在沙特阿拉伯本土,沙特阿美已将COTC技术应用于其多个炼化项目中。例如,在延布炼化厂的升级改造中,引入COTC技术后,工厂的原油加工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同时碳排放大幅降低。原本需要经过多道复杂工序才能产出的化学品,现在通过COTC技术能够更高效地生产,不仅减少了中间环节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还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沙特阿美的科学家团队在COTC的道路上不断努力探索,寻求突破,这也有助于助力中国“减油增化”之路大步向前。
2. 低碳科技先锋:沙特阿美布局未来能源
在低碳技术研发的前沿阵地,沙特阿美同样是一马当先,不遗余力。公司积极投身于蓝氢、电燃料以及碳捕集与封存等前沿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就像一位勇敢的探险家,不断探索能源领域的新宝藏。在蓝氢生产方面,沙特阿美凭借其天然气资源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蓝氢生产体系。同时,沙特阿美与中国伙伴合作,共同推进超低排放重型卡车和合成燃料等项目的研究与应用。在超低排放重型卡车项目中,双方联合研发以清洁燃料为动力的新型重型卡车,旨在降低交通运输领域的碳排放,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样车的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预期目标,如同绿色交通未来的曙光;在合成燃料项目中,通过合作开发新型合成燃料技术,探索利用可再生能源和低碳原料生产合成燃料,为未来能源供应提供多元化选择,就像为能源供应的“百宝箱”增添了更多宝藏。
沙特阿美在其位于朱拜勒的工厂中成功建设了一套大型的碳捕集与封存示范项目。该项目每年能够捕获并封存数百万吨的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被注入到地下深处的地质构造中,实现了永久性的存储,有效减少了工厂的碳排放。同时,沙特阿美还与多家国际能源公司合作,开展电燃料的研发与生产试点。通过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合成燃料,这种燃料不仅具有与传统化石燃料相似的性能,而且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大幅降低,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绿色材料,让中国循环经济踏上新征程
白皮书数据显示,工业制造和百姓生活中有超过90%制成品含有来源于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分材料,这些材料被制成太阳能电池板、汽车、智能手机、衣服、鞋履、药品等。我国是世界第一炼化大国,也是“世界工厂”,在从制造大国向着智造强国转型的过程中,材料的革新是众多行业转型发展的基础。
随着我国对环保材料需求的不断攀升,沙特阿美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市场趋势,积极布局新材料研发与合作。在循环聚碳酸酯和新型包装材料方面,沙特阿美投入大量研发资源,致力于开发塑料回收和再利用的新型材料。这些新型材料能够有效提高塑料的回收利用率,减少塑料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高度契合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
沙特阿美一直在持续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并从两方面着手推进材料转型计划:一方面是开启材料循环,通过提升回收率,实现碳循环;另一方面是提升材料效率,即提升材料的强度,减少损耗,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沙特阿美的材料转型计划与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目标不谋而合。石化行业作为众多塑料制品的上游,对下游产品的回收利用具有关键作用,通过融入我国石化产业低碳高质量发展,沙特阿美正致力于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携手共进,共创绿色低碳未来
近年来,我国在光伏、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彰显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成效。我国广阔的市场、广泛的产业支持体系、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人才储备,对外资企业意味着巨大的机遇。
沙特阿美在助力我国石化产业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已成功踏出坚实的步伐,收获了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从稳定供应低碳原油,为石化产品降低碳足迹与成本,到凭借前沿技术创新,引领产业低碳变革。自2007年起,沙特阿美便携手中石化合作投资福建联合石化;2023年,沙特阿美对荣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战略投资;2024年,沙特阿美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阿敏·纳瑟尔在多个场合讨论了公司在我国的投资目标,并计划进一步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
在助力我国石化产业低碳转型中,沙特阿美已取得显著成效。未来双方将继续在技术研发、项目投资、产业升级等多方面深化合作,共同应对石化产业低碳发展挑战,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贡献力量,也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更多创新解决方案。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石化产业低碳转型之路将越走越稳,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