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2025年度国家工业节能监察任务清单(以下简称“清单”),确定2025年度工业节能监察任务2797家企业。在“双碳”目标约束下,节能降碳已进行攻坚战阶段,亟需通过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实现能效提升。
涉及500余家石化企业
此次发布的清单包括重点行业领域能效专项监察2590家企业,以及2024年度违规企业整改落实情况专项监察207家企业。石油和化工行业有500余家企业进入此次发布的清单,涵盖炼化、合成氨、煤制焦炭、轮胎、煤制甲醇、烧碱、钛白粉等。
工业节能监察相关工作的开展可以追溯到多年前。《工业节能监察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 2022年12月22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58号公布,自2023年2月1日起施行,为工业节能监察工作提供了明确的制度保障和规范依据。办法指出,工业节能监察包括执行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用能产品、设备能源效率等强制性国家标准情况;执行落后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设备和生产工艺淘汰制度情况等。
在全球碳中和战略背景下,石油化工行业作为典型的高能耗、高碳排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通过实施工业节能监察任务清单,有助于加强对工业企业的节能监管,督促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促进工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
通过采用新技术新装备,重点行业的能耗水平呈现下降趋势。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以及高耗能设备的退出,是推进行业节能工作的关键所在。
加强技术推广促进行业节能
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力度推进节能低碳技术推广。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国家工业节能降碳技术应用指南与案例(2024版)》,其中包括《石化化工行业节能降碳技术》;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公布了《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第五批)》,包括5个重点方向共103项低碳技术,其中20余项技术适用于石油和化工领域。
为促进行业节能,石化企业十分注重节能技术的应用,一些重点行业探索出了一套适用的节能降耗技术。以炼化行业为例,企业以炼油产品结构调整和工艺技术创新为抓手,提升石油资源的利用效率;耦合新能源的多能耦合技术实现“绿氢”替代和深度电气化、能量集成和过程强化,实现炼厂能量的“梯级利用”,以减少能源消耗。
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助能效提升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石化行业能耗总量为8.05亿吨标煤,占全国能耗总量的14.1%;碳排放量为16.3亿吨,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3%,能耗总量和碳排放总量均居工业领域前列。国务院印发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2024—2025年,石化化工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4000万吨标准煤。
作为传统高能耗行业,石化化工行业的节能降碳任务仍然艰巨。一些老旧装置在设计之初产品能效偏低,一些传统工艺本就存在高能耗的短板。虽然随着设备更新、新产能上线,行业能耗平均水平在下降,但仍有很大节能潜力。石化企业应在不断提升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同时,加大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循环化改造,淘汰能耗高的技术和工艺流程,以进一步降低行业能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