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是推动智能制造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智能制造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为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纵深推进智能制造发展,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擦亮“上海制造”名片,推动“上海制造”高质量发展。近日,上海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科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上海市建设100+智能工厂专项行动方案(2020-2022年)》通知。
《专项行动方案》提出了2020年至2022年目标任务:持续开展智能工厂建设行动,全面推进重点行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三年共推动建设100家智能工厂,打造10家标杆性智能工厂,新增机器人应用10000台;培育10家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1-2家超过100亿元)具备行业一流水平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搭建10个垂直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
经过努力,到2022年底,重点行业的智能制造应用水平明显提升,智能工厂生产效率平均提高20% 以上,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0% 以上;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上海成为全球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的重要输出地;垂直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企业超过10000家。
据《专项行动方案》介绍,三年内完成100家智能工厂建设,涉及到汽车行业、电子信息行业、高端装备行业、生物医药行业、航空航天行业、绿色化工及新材料行业、快消品、节能环保等行业。其中绿色化工及新材料行业(建设10家),聚焦企业在质量控制与溯源、能源需求侧管理、节能减排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智能化升级。在100家智能工厂建设的基础上,对标行业最高标准、最好水平,选择实施成效突出、示范带动效应强的行业龙头企业,打造10家标杆性智能工厂,其中绿色化工及新材料领域打造1家标杆性智能工厂。
同时,《专项行动方案》还鼓励支持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运营、运维服务、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应用机器视觉、智能传感、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新技术,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提高对客户需求及特征的分析能力,优化产品设计,实现生产方式向柔性化、智能化、精细化转变,建设“AI+智能工厂”。要发挥产业投资基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以市场化方式设立100亿元规模的上海智能制造产业投资基金,鼓励风险投资、股权投资投向智能制造企业。
在加强人才培养方面。《专项行动方案》鼓励企业设立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岗位,依托智能制造人才培训基地,开设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系列培训,分批次培养200名智能制造规划/咨询师;开展优秀智能制造规划/咨询师评选活动。鼓励产教深度融合,推动企业和高校联合建立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与国际顶尖机构的人才培养合作,依托本市各项人才引进培育计划,加强国内外高端智能制造人才引进和培养。
此外,《专项行动方案》还就加强工作统筹、加大政策扶持、建立专家库、加强舆论宣传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来源:中国化工报